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财税法制史 >

【编前语】

论我国农业税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傅光明

       中华民族历史的起源,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奴隶制国家夏代;农业税同国家相伴而生,贯穿历朝历代。公元前594年鲁宣公15年实行“初税亩”,规定对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缴税正式称为田赋。经历了从起源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三个时期,先后达4200年和2600年。其共同的特征是土地及其附着产生的农业收入始终是国家税收的基本来源;税人或税地、纳物或纳钱始终是税收制度设计的主要命题;税收负担的高低始终随着改朝换代和税费改革起伏变化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积累莫返之害”的“黄宗羲定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三次农村革命推动下,彻底取消农业税,开创了中国农民无税的新时代。

       一、农业税的起源和发展变化

       (一)农业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200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夏王朝的开始。传说禹曾设官分职,并作赎刑。《左传》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反映出夏代已经形成了国家,并制定出最早的刑法。恩格斯在谈到国家基本特征曾指出:为了维护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孟子.滕文公》说:夏后五十而贡。即夏国家分给每户农民土地五十亩,农民向国家交一定的贡赋。《史记夏本纪》说“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汉书食货志》也说: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贡赋的产生,是农业税初始阶段,也是出现剥削国家的一个重要标记。现存的《尚书禹贡》是夏代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农业税法。《尚书•禹贡》规定根据土地的肥瘠情况制定出贡赋的等级。其中规定湖北荆州土地等级为8级,赋税等级为3等,每年贡献的品种有18种,通过长江水运送达的路线送达京城。商代实行助法,商主把一部分土地交给农户去耕种,实行七十税一,孟子说是十一税率。周代实行彻法。实行井田制,农民种田百亩,实行什一税率。并且有专人征收实物税收。

       (二)农业税的确立和巩固时期。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了,集体耕作向个体家庭经营演变,土地私有制发展,公田种不好,所以公元前594年鲁宣公15年颁布“初税亩”成文法律,规定对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缴税,亩十取一。取代了传统的藉田以力的徭役租,为地主经济兴起开辟了道路。承认土地私有,均平纳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后,在政府机构中设置治粟内史统管财政,统一农业税收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集中统一农业税收制度的开始。秦朝除了田赋外还设立了人口税。《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令“黔首自实田”,规定田赋分田租、口赋、力役三种形式。人民的力役负担,“三十倍于古”;有的地方发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被输,苦不聊生,自径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惨景。至于赋税负担,史称秦代“田租、口赋、盐铁之得二十倍于古”。秦朝苛重的赋役负担,终于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随之灭亡。

       (三)农业税的改革与完善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缓和与农民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封建国家职能的实现,在农业税上,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和做法。如西汉承袭秦制,采取“薄赋省刑”政策,实行“十五税一”和“三十税一”的田赋税率制度。从东汉末年实行租庸调到唐中叶租庸调法瓦解,农业税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朝实行计亩征税,计户而征的办法。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改征实为征钱,反映了从实物向货物税的过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颁地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明中叶推行一条鞭法,将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和土贡合并编成总数征收,其总的精神是“役归于地”,计亩征。使货币税确定为主流。清代中期实行“摊丁入亩”,将各种应收的丁银摊入地亩之中,废除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结束了长期以来地户、丁分别征收的混乱现象,完成了役赋合并即人头税归于财产税的过程。

       (四)农业税的混乱时期

       从1912年到1927年旧中国进入了历时15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承袭清代的地丁、漕粮、租课土地税、附加四大类,另有差杂徭、杂税。由于各地军阀各自为政,财政制度混乱不堪;苛捐杂税日益繁多。据统计,从1922年到1928年田赋税率提高了20%到53%,农民负担明显加重。

       从1927年到1948年是国民党政府时期。农业税包括田赋、附加和预征;实行三征:田赋征实、粮食征购和征借。特别田赋附加和三征,超过正税几倍,农民不堪重负。

       二、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几次主要变革

       纵观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进行过农业税制的改革,对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税费改革主要有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地”。

       (一)唐代的“两税法”。

       唐代是封建社会最强盛的王朝。但中叶,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政治动荡,原有的“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租庸调法无法继续实行下去。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中唐以后,均田制濒于瓦解,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逃亡,加上藩镇割据,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在正税失控,官禄、兵饷日增的情况下,各种横征暴敛一发不可收,农民随时都面临交费的威胁,生产和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改革。

       两税法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要点:(1)量出制人,即估算每年的费用开支,以支出确定收入多少,按大历十四年的垦田面积,分摊到全国各地征收。(2)以各地现居户口为纳税人,行商无固定居住地,由所在州县征收,鳏寡孤独及赤贫者免税。(3)户税,按中央所分配数额摊到现居户;地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基准平均负担;商人按其收入,税三十分之一。(4)分夏、秋两次交纳。(5)户税交钱,地税一般交米粟。(6)原来的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相应全部废除。概不加征,但时隔不到三年,唐政府自己就下令每千钱加征200文,以后又应非常之需,多次加征。

       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一直为以后的千余年封建统治者所沿用。一是量出制人,有利控制开支,杜绝官府滥支;二是人不分贵践,户不分主客,业不分农商,一律按占有的土地、资产分类征收,在所居或所在州县交纳;三是户税以货币计征,适应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是税法的一大进步。但也要看到,两税法所依据的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因战乱因素,多已不实,以此作分派基础,一开始就留下了负担不均的问题。其二,按财产多少课税,本身无可厚非,但财产情况复杂,稽核能力有限,所计计税收入往往不能切实。其三,以货币计税额,具体征收时又往往根据需要折征它物,来回一倒,由于产地、年成不同,物价常有变动,农民每每蒙受物价波动带来的损失。其四,号称不加征,但时隔不到三年,唐政府自己就下令每千钱加征200文,以后又应非常之需,多次加征。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除已增加两税税额20%、盐价每斗100文外,各种不择手段的横征暴敛,纷至沓来。

       (二)明朝的“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封建王朝开始由万盛转衰,土地兼并又趋剧烈。大量土地集中到大地主手里,他们千方百计逃避国家赋税。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国家田赋收入。同时,由于巨额军费和宗禄支出,以及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财政支出却与日俱增。国家每年财政收入,不足财政支出的一半。财政危机日深;在财政经费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擅征各种杂费,以费度日,收费管理失控,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民怨沸腾。

       明神宗时期,张居正任首辅秉政,为了抑制兼并,均平赋役,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下令清丈土地的基础上,进行赋役改革,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1)把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力役合并到一起,如里甲、均徭及杂役等总编为一条,并入田赋一起征收。这样,一条鞭法所征课额中,既包括田赋和各种杂税,也包括各种力役。(2)一条鞭法规定赋额一律按田亩计征,占有土地多的要多征,少的就少征。这就必然增加大土地占有者的赋税,而减轻少地和无地农民的负担。一条鞭法在量地时也要计丁,滑彻底废除丁银,有丁无粮之户,仍纳丁银。(3)赋税一律征银,由过去的银物兼课变为完全以银纳税,从而把实物税全部转变为货币税的转变。

       一条鞭法名义上规定各种征派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但实际上一旦有新的需要,封建统治阶级仍随时增加赋额,任意加征加派。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大饷”加派:一是辽饷加派;二是剿饷加派;三是练饷(练兵费用)加派。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革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李自成以“均田”、“免赋”的口号为号召,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起义力量迅速发展,终于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三)清朝的“摊丁入亩”

       清王朝建立后,国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发别征课。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摊丁入亩规定地丁银数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335万余两)。湖北省是雍正7年(公元1729年)实行,每田赋银一两,合丁银1。296钱。湖北省共有民田等计1173229顷55亩,征银1111692。806两。到清朝末年实征银150。4万两。

       摊丁入亩,不仅是明朝一条鞭法以来赋役内容的继续简化,更重要的是全国赋役制度的一次再统一,不仅有利于国家财税制度的贯彻,而且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项改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摊丁入地改革相当艰难,从雍正元年(1723年)全国正式推行最后到光绪29年(1883年)前后搞了150多年。

       历史上的这三次税费改革基本上是改费为税,统一税制,化繁为简。既规范了收费管理,扩大了税基,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财权的集中统一,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各级官吏巧立名目、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有利于整顿吏治。开始都取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但持续时间都不长。而且每次变革,都为后来的加税增费垫高了门槛,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对此作了深刻反思,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被后人称作黄宗羲定律。

       三、 新中国的农业税政策

       (一)基本政策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农业税一直采取轻税政策。其目的是减少农业经济利益的向外转移,使农民得到休养生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958年颁布的《农业税条例》规定,农业税是国家向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它以农业收益额为课税对象,按照标准作物——主粮,标准产量——常年产量计税,实行“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采用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国名义税率平均为15.5%,最高为黑龙江19%,最低为新疆13%;湖北省为16%。1972年,湖北省通过调整常年产量后,将全省农业税平均名义税率由16%下调为8.4%。从1985年起,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被取消,农业税相应由原来征收粮食改为按粮食倒三七比例价折算成货币金额进行征收,农业税实现了从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农业税由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征收实物或折征代金,此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有优待减免(如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灾歉减免(实行“轻灾少减、重灾多减、特重全免”)和社会减免(如对革命烈士家属、残废军人和老、弱、孤寡户等)。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50.5%,提供的农业税25.5亿元,占财政收入13.8%;1978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28.1%,提供农业税收31.65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7%。200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15.4%,提供各种农业税收717。85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4%。

       表1 全国农业税负担情况

       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年份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1950 1097.7 134.86 117.27 17.59 12.3 10.7

       1951 1246.7 180.78 150.65 30.13 14.5 12.1

       1952 1462.1 178.90 175.96 2.94 12.2 12.0

       

       1953 1445.8 171.97 163.79 8.18 11.9 111.3

       1954 1494.0 185.73 171.30 14.43 12.4 11.5

       1955 1648.7 191.98 175.36 16.62 11.6 10.6

       1956 1704.4 183.47 159.48 23.99 10.8 9.4

       1957 1724.9 200.06 177.52 22.54 11.6 10.3

       

       1958 1782.9 222.83 194.24 28.59 12.5 10.9

       1959 1544.9 221.05 193.86 27.19 14.3 12.5

       1960 1254.5 173.51 157.66 15.85 13.8 12.6

       1961 1133.5 105.08 97.40 7.68 9.3 8.6

       1962 1267.4 110.85 102.50 8.35 8.7 8.1

       

       1963 1500.9 116.25 106.55 9.70 7.7 7.1

       1964 1683.4 130.24 114.72 15.52 7.7 6.8

       1965 1820.2 127.53 112.15 15.38 7.0 6.2

       

       1966 1971.0 128.04 112.38 15.66 6.5 5.7

       1967 2051.1 125.86 111.57 14.29 6.1 5.4

       1968 1940.1 130.12 114.73 15.39 6.7 5.9

       1969 1936.1 129.65 114.52 15.13 6.7 5.9

       1970 2210.2 136.70 120.58 16.12 6.2 5.5

       

       1971 2261.0 133.15 117.36 15.79 5.9 5.2

       1972 2176.3 121.83 107.19 14.64 5.6 4.9

       1973 2440.4 130.99 115.10 15.89 5.4 4.7

       1974 2510.0 128.57 113.06 15.51 5.1 4.5

       1975 2596.1 126.91 111.28 15.63 4.9 4.3

       

       1976 2586.7 125.63 110.13 15.50 4.9 4.3

       1977 2576.5 126.33 110.69 15.64 4.9 4.3

       1978 2802.3 123.13 108.07 15.06 4.4 3.9

       1979 3043.0 107.82 94.60 13.22 3.5 3.1

       1980 3026.1 101.37 89.13 12.24 3.3 2.9

       

       1981 3232.1 103.00 90.65 12.35 3.2 2.8

       1982 3589.5 106.14 93.42 12.72 3.0 2.6

       1983 3902.1 118.59 104.16 14.43 3.0 2.7

       1984 4260.7 124.74 109.66 15.08 2.9 2.6

       1985 4068.0 111.26 98.22 13.04 2.7 2.4

       

       1986 4131.0 118.06 103.94 14.12 2.9 2.5

       1987 4274.0 122.49 107.69 14.80 2.9 2.5

       1988 4179.4 127.53 112.43 15.10 3.1 2.7

       1989 4236.0 116.07 102.17 13.90 2.7 2.4

       1990 4675.8 122.51 107.75 14.76 2.6 2.3

       

       1991 4721.2 114.02 100.24 13.78 2.4 2.1

       1992 4751.5 119.52 105.09 14.43 2.5 2.2

       1993 4910.6 119.38 105.01 14.37 2.4 2.1

       1994 4809.8 119.93 105.53 14.40 2.5 2.2

       1995 5096.0 124.60 110.00 14.60 2.4 2.2

       

       1996 5445.6 123.71 108.98 14.73 2.3 2.0

       1997 5340.7 123.31 108.97 14.44 2.3 2.0

       1998 5528.8 126.01 110.99 15.02 2.3 2.0

       2000 4625.1 189.25 165.92 23.33 3.1 4.8

       表2各个时期农业税负担情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日期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Actual Tax Levied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 494.54 44.388 50.66 13.0 11.7

       一五时期

        8017.8 933.21 847.45 85.76 11.6 10.6

       二五时期

        6983.2 833.32 745.66 87.66 11.9 10.7

       1963~1965 1004.5 374.02 333.42 40.60 7.5 6.7

       三五时期

        10108.5 650.37 573.78 76.59 6.4 5.7

       四五时期

        11983.8 641.45 563.99 77.46 5.4 4.7

       五五时期

        14034.6 584.28 512.62 71.66 4.2 3.7

       六五时期

        19052.4 563.73 496.11 67.62 3.0 2.6

       七五时期

        21496.2 606.66 533.98 72.68 2.8 2.5

       八五时期

        24289.1 597.45 525.87 71.58 2.5 2.2

       1996~1998 16315.1 373.03 328.84 44.19 2.3 2.0

       

       (资料来源《新中国50年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楼继伟主编2000年4月第1版其中20000年的数据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税务简报第170期整理)

       

       表3 全国的农业税收和契税 单位:亿元

       年份 合计 农牧业税 契税 农业特产税 耕地占用税

       1986 44.52 44.22 0.30

       1987 50.81 48.96 0.45 1.40

       1988 73.69 46.90 0.68 4.95 21.16

       1989 84.94 56.81 0.95 10.25 16.93

       1990 87.86 59.62 1.18 12.49 14.57

       1991 90.65 56.65 1.89 14.25 17.86

       1992 119.17 70.10 3.61 16.24 29.22

       1993 125.74 72.65 6.21 17.53 29.35

       1994 231.49 119.51 11.82 63.69 36.47

       1995 278.09 128.12 18.26 97.17 34.54

       1996 369.46 182.06 25.20 131.00 31.20

       1997 397.48 182.38 32.34 150.27 32.20

       1998 398.80 178.67 58.99 127.79 33.35

       1999 423.50 163.08 95.96 131.43 33.03

       2000 465.31 168.17 131.08 130.74 35.32

       2001 442.97 163.92 157.08 121.97

       2002 659.72 320.07 239.07 99.95

       资料来源:农业各税包括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中国财政年鉴》(2001年、2002年)、《中国统计摘要》(2003年)

       (二)分阶段政策和负担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负担较重

       建国之初,由于多年的战争和农民群众长期处于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新中国的农村经济百废待兴,农民负担受旧社会的沿袭和新中国独立的经济压力而无法在整个过渡时期获得明显的改善。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年,全国的农业税占实产量的13%,其中正税占11。7%。1952年每个农民平均国民收入104元中,现金收入只有30.8元。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由于稳负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强,五年平均农业税实际负担率为11.6%,比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年降低1。4个百分点,农业其他税收和摊派负担也有一个大幅下降的过程:由1953年75302万元下降到1957年的35836万元,减幅达45.2%。

       从湖北省来看,这一时期农业税收入占总产值的3。85%,是农民负担较高的时期,实征粮食占农业实产量的12。7%。

       2、农业税制改革后(1958—1965)略有反弹

       1958年6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出台,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部全国统一适用的农业税税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贯穿着轻税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这一根本方针。但由于人民公社化给农业税带来思想和工作上的混乱,大跃进运动引致的高指标、高征购又直接提高了农民负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力。1958—1960年农业税的实际负担率分别为12.5%、14.3%和13.8%,负担水平和建国初期的1949上和1951年的高负担率基本持平;而“大跃进”期间的“平调”运动无偿地抽调农民的劳力、物质和资金,对农民负担的影响是最深重的。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财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村副业比重上升,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三者利益得到兼顾。1963年到1965年农业税占实产量的比例下降到7。5%,比二五时期下降4。4个百发点。

       湖北省1958年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为16%,常年征收大米17。51亿斤;1960年因灾减收税率降为12%;1962年——1964年税率调到15%。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1975)税负缓减

       “文革”十年,国家对农民仍然采取稳定负担的政策,并采取积极措施对安徽、新疆、湖北等省(自治区)内农民税负畸轻畸重现象作了适当调整,农业税负进一步下降。三五时期和四五时期农业税占实产量的比例分别为6。4%和5。4%。分年度看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湖北省名义税率定为8。4%,最高税率不超过15%,最低税率不低于3%。

       表6 文革十年农税实际负担趋势表

       年份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各年实际负担率(%) 7.0 6.5 6.1 6.7 6.7 6.2 5.9 5.6 5.4 5.1 4.9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部计划司编:《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有关计算,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

       4、改革过渡时期(1976—1988)稳中有降

       1978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减轻农村税收负担的报告,决定从1979年起对产粮区低产缺粮队实行起征点减免办法。湖北省决定从1979年到1982年实行起征点(水稻地区200公斤、杂粮地区150公斤)以下的免征农业税;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变面貌的通知》,对确定的贫苦地区“减轻负担、给予优惠”;1985年国务院规定农业税不再征收粮食,统一改为折征代金,全省粮产区、经济作物区、城郊蔬菜区、农林特产区统一按劳粮食“倒三七”比例收购价每斤0。1559元征收,对核定的贫困乡内的贫困户实行农业税减免照顾。全省当年应征农业税为44。96亿斤粮食,实征只有20。3亿斤,实际负担率5。79%。六五、七五期间,农业税收入占实产量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分别为3%——2。8%。湖北省六五、七五期间农业税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到1。61%和1。34%。

       5、改革发展时期(1989—2004)略有提高

       8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农林牧渔总产值仍可保持在5%左右的实际增长速度,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第一次是1989—1991年,在农业大丰收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仅为出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边疆两年实际增幅下降的现象,即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1997年增幅降至4.6%,1998年进一步降至4.3%。

       这一时期,农业税征收数额较过去略有提高,税负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但是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征收额上升,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湖北农业各税占地方税的比重由1993年4.9%上升到1994年14.5%,2004年下降到占11%。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几次重大变革

       1、第一次农村重大改革—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解除了农民与封建地主的依附、依附关系,建立了新的土地制度,解决了土地所有权问题,使农民拥有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使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土地制度的长期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彻底翻身,在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辟了道路。1952年,全国靠农业获取收入的人均收入的人口达85.2%,户均经营耕地1.2公顷。同1949年比较,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现代工业部分增长了178.6%,农业部分(包括农村副业)增长了48.5%;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除了粮食作物增加45%和油料作物增加60%以外,其他都是成倍增长,棉花产量增加近两倍。饲养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土地改革是这一期间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第二次农村重大改革—家庭承包经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涌现出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二次改革迅速推开。1978年安徽发生严重干旱,农民生活如雪上加霜,少数地方在暗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秘密订约,决定在本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当年小岗村生产队粮食产量达到13万斤,18户订约的农民中有12户产量超过了1万斤。这一事件后来就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标志。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75号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的发展和完善。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1号文件,推进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又相继发了4个“一号文件”,1981年后,全国90%的生产队实行的是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到1983年初,93%的生产队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形式。到1984年中国农村基本上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当年粮食产量达4亿吨,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年均收入增长13.4%。这是多年来受压抑的农业潜力在生产力集中释放的结果。它冲破了旧体制对农村生产力的束缚,使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克服了集体经济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的弊病,极大地释放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我国农村的历史性巨变。农村社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985年达到6340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27倍;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达到3873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77.22%;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1827亿元,比1980年增长2.07倍。粮食总产量达到37911万吨,比1980年增长18.26%;棉花总产量414.7万吨,比1980年增长53.2%,其他农产品,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

       3、第三次农村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农业税一直采取轻税政策。其目的是减少农业经济利益的向外转移,使农民得到休养生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针对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负担重的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地区还愈演愈烈,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安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安徽的试点,取得了成效,2002年国务院确定包括湖北在内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并同意浙江、上海自行试点(不享受中央转移支付),加上原先的安徽和江苏,已达20个省、市、自治区。

       这次税费改革的特点是:以“减轻、规范、稳定”为指导;以“确保明显减轻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乡级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教育和其他有关事业经费的必要投入”等三个确保为标准,以“三个取消(屠宰税、乡镇统筹款、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资金),一个逐步取消(用三年时间逐步减少直至全部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业务工),两个调整(调整农业税政策和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规定农业税税率上限为7%)和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以农业税税额的20%为比例征收农业税附加,替代原来的提留)为主要内容;改革的目标是借此建立一个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以及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制度框架。

       2003年5月18日,《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对部分农业特产品(除烟叶外)不再单独征收农业特产税,改为征收农业税,

       2004年,喜事连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除农业税。国家决定包括湖北省在内的11个省区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以及中央和省决定对农民进行良种补贴和粮食直接补贴。2004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中央确定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开展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试点,包括湖北省在内的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其他省区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还取消了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还有一些省区自主进行了免征农业税试点。

       

       根据各种典型调查和资料显示,与税费改革前相比较,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上海市农民人均负担减轻62%,江苏、吉林和河南全省农民人均负担减轻幅度分别达50%、30%和37.7;而据安徽、黑龙江、山东、四川和湖北等省份试点县市和乡镇的典型调查显示,平均减负幅度在16.8%—44.8%之间。另据国办约请各地上报的情况显示,在全省范围实行税费改革的20个省份中,农民人均减负平均幅度为40%,减负额约为40元,其中减负幅度最大的是上海,达62%,最小的甘肃省,为24%。

       从减负的连带效果看,一是大大减轻了征税难度和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农业税征缴率明显提高。二是乡村机构和干部人数获不同程度的精简。乡镇干部分流工作也比较顺利。三是农民投资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详细减负情况见表1。

       中央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2002年中央财政新增165亿元的转移支付,支持扩大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加上2001年已经安排的80.14亿元,共计245.14亿元。

       表1、 2002年全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农民负担情况表

       单位:亿元:

       省份 乡村

       人口

       (万人) 改革前负担

        农业税 特产税 牧业税 屠宰税 村提留 乡统筹 教育集资 合计 人均负担(元)

       河北 5336 5.27 2.95 — 0.76 14.76 19.64 5.55 48.94 92

       内蒙古 1378 7.95 3.22 1.47 1.08 4.23 3.61 7.66 29.22 212

       吉林 1442 3.94 2.31 — 0.37 7.03 4.27 2.60 20.52 142

       黑龙江 1864 10.13 3.88 — 0.23 9.81 5.87 2.40 32.32 173

       江苏 5195 10.46 3.69 — 1.90 24.54 16.08 9.82 66.49 128

       浙江 3554 4.69 1.90 — 0.78 5.51 7.27 1.17 21.33 60

       安徽 5028 11.24 7.52 0.19 1.76 16.20 15.50 3.50 55.91 111

       江西 3183 5.63 5.09 — 2.77 6.95 7.93 1.00 229.36 92

       山东 7035 8.90 15.96 — 1.15 28.54 32.66 4.50 91.71 130

       河南 7743 8.09 9.67 — 1.90 20.81 23.82 7.20 71.48 92

       湖北 3966 9.38 7.91 — 2.86 15.00 10.98 2.72 48.85 123

       湖南 5355 9.08 3.85 — 1.88 9.22 15.95 7.86 47.83 89

       重庆 2442 4.28 1.59 — 0.98 3.64 4.21 2.89 17.58 72

       四川 6941 13.52 5.05 0.01 3.78 12.41 13.70 1.47 49.95 72

       贵州 3061 4.13 5.07 — 0.48 1.89 3.62 3.57 18.76 61

       陕西 2756 4.32 6.88 0.00 0.10 4.09 5.86 2.95 24.22 88

       甘肃 2021 2.56 2.58 0.37 0.34 2.27 3.23 0.86 12.21 60

       青海 334 0.41 0.36 0.25 0.18 0.34 0.36 0.36 2.25 67

       宁夏 381 0.92 0.07 0.03 0.02 0.46 0.74 0.54 2.77 73

       合计 69015 124.92 89.55 2.32 23.31 187.70 195.31 68.61 691.71 100

       续表

       省份 改革后负担

        农业税 特产税 牧业税 两税附加 合计 人均负担(元) 统一计算的减负率(%) 地方上报的减负率(%)

       河北 25.95 0.97 — 5.38 32.30 61 34 39

       内蒙古 7.25 0.20 2.44 1.96 11.85 86 59 53

       吉林 5.90 1.95 — 1.24 9.09 63 56 52

       黑龙江 11.04 0.18 — 2.21 13.43 72 58 56

       江苏 25.61 0.90 — 5.26 31.78 61 52 51

       浙江 6.00 — — 5.95 11.95 34 44 63

       安徽 26.41 3.06 — 5.64 35.10 70 37 36

       江西 14.50 2.92 — 3.48 20.90 66 29 31

       山东 32.29 15.07 — 15.18 62.54 89 32 36

       河南 42.50 — — 8.50 51.00 66 29 38

       湖北 22.29 5.27 — 4.26 31.82 80 35 33

       湖南 16.69 3.14 — 4.57 27.40 51 43 46

       重庆 8.14 1.16 — 1.86 11.16 46 37 48

       四川 22.13 4.02 — 4.83 30.98 45 38 40

       贵州 6.65 0.82 — 1.40 8.87 229 53 38

       陕西 6.61 4.80 — 2.23 13.64 50 44 37

       甘肃 5.67 1.75 0.43 1.41 9.26 46 24 28

       青海 0.83 0.10 0.50 0.23 1.65 50 26 36

       宁夏 0.88 0.03 — 0.18 1.08 26 61 71

       合计 60 40 44

       2005年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庄严宣布: 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有26个省提出提前免农业税,涉及7。3亿农民,减少农民负担200亿元。免征农业三税将惠及农民800亿元。

       

关注微博